《日本伝統医薬学的現状和趨勢》

 

内容摘要:

本書是我国旅日医薬学者与日本伝統医薬界人士携手合作,本着為客観地反映与中医学密切相関的日本伝統医薬学現状,冀以促進中日兩国間学術交流,推動中医学与漢方医学正確発展之心願而共同編写的。全書内容共分九章,匯集作者們各自的親身体験与“下馬観花“式的考察,以尽可能翔実的第一手資料及最新研究,従不同角度和側面,対日本漢方医薬現状及其発展趨勢進行了由点到面的勾画和分析。中日作者各抒己見,内容富於啓示,其中許多資料和見解,想必可為今後的中日医薬学交流,為我国中医薬学的理論与臨床研究,為中医薬現代化科技行動,提供新的信息,思路与借鑑。

対於所有関心中日兩国伝統医薬的学術研究,関心二者的前途与発展方向,関心中医薬学応如何走向世界,中薬及其相関的医療保健品如何才能順応国外市場的需求,関心東方文化或中日兩国関係前景的人們来説,本書値得一読。

 

編写説明

1997年6月,“在日中国科技者聯盟——医学与薬学協会”於東京成立。這一民間性学術団体的宗旨是:以医薬学術活動為中心,広泛団結旅日中国医薬学者,為促進中日兩国医薬学交流而“架橋,務実,貢献”。鑑於目前会員中従事与中医薬学相関研究或具有中医薬学研究経暦者過半,且大都来日数年,分布於日本各地的大学,研究与教育機構以及相関企業,各自在不断地関注着中日兩国伝統医薬的現状与発展,故協会成立伊始,我們在対兩国的研究与交流之需求進行分析後,以協会会員為核心,邀集日本専家学者参与,共同編写一部面向中国国内,並力争将其信息反饋回日本的反映日本漢方医薬学現状与発展趨勢之専著的設想便油然而生。

我們認為,這一中日学者相互携手,立足於現実,総結和反思日本漢方医学発展中的経験教訓並展望其未来的活動,無論是対於日本漢方医学本身的継続発展,還是対於与其有着密切的歴史淵源的中医薬学研究来説,都是当務之急,客観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日本漢方現状,也是我們協会力求務実,並進而為着“架橋”和“貢献”之宗旨所応做的準備工作,是我們応承担起来的暦史使命。

展望21世紀,中日伝統医薬界就各自的発展方向与前途正進行討論。在新的暦史形勢下,深信二者通過活躍交流,可以相互借鑑,共同提高。特別是対於中国中医薬学界来説,暦来的対外“交流”均是輸出多,輸入少,就目前国内中医薬学術研究以及面向世界的中医薬現代化科技行動的実施,我們認為千頭万緒之中,加大力度掌握国外最新動態,従整体与細節上,硬件与軟件上均力争做到知彼而知己,方可胸有成竹,並従而避免夜郎自大,盲目崇洋以及急功近利等傾向。

基於此,作為本協会集体籌劃的一項以編著牽動与日本漢方学術界以及与国内中医薬界進行交流的活動,本書的編輯就被提到1997年的工作日程上来。強調学術,注重実用,求実,求新,求精,存異,是我們制定本書編輯計劃時提出的具体目標。

  1. 求実:即力求実事求是,反映準確的信息。追求内容与見解的客観性,
  2.   訳文表述的準確性,使之対読者確有実際参考価値。

  3. 求新:主要選編90年代以来,特別是近年来可以従各個不同角度反映
  4.   日本伝統医薬現状及其背景的信息。

  5. 求精:為避免内容上的重複与空泛,編輯上強調突出重点。通過以点帯面,
  6.   点面結合的方式来反映日本漢方的整体現状。

  7. 存異:本着兼収並蓄以反映全貌的原則,尽可能匯集日本伝統医薬界

  不同流派的見解,尊重各方学術観点,倡導各抒己見。

此外,為便於読者閲読和理解,克服一般論文集易出現的松散,雑乱之弊病,在編輯体例上,我們於毎章之前均設有導語,以鈎玄撮要,提綱挈領,在部分訳文之前附有按語,以提示選録之用意,或概括其内容核心,補注相関背景。

為確保質量,協同歩調,編委会曾数次召開編輯会議以群策群力,並対各章分人統編。対毎篇文稿,均由作者或訳者,各章統編者和主編者分頭把関。具体負責各章的統編者如下:第一章戴昭宇,第二章王鉄策,第三章陳乃宏与張瑞傑,第四章趙中振与胡梅,第五章韓晶岩与韓勝斌,第六章劉円英与程炳鈞,第七章戴昭宇与呉堅,第八章張瑞傑,第九章何仲濤。

書中的中方作者,大都在国内外獲有(或正在攻読)博士或碩士学位,且多具有国内講師,主治医師以上職称或資暦,而書中所匯集的日方文稿,其作者亦多為日本伝統医薬界著名専家或中堅骨干 参与本書編写的中日双方作者,訳者及熱心的顧問和協助者総数超過百人,大家完全是在繁忙的学習,研究与工作之余義務投入到這一活動中的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中日団体和専家們的大力支持:各位日本学者或積極為本書執筆,或慨然応允本書翻訳転載他們新近発表的文稿,或積極為我們出謀劃策,提供信息,当今日本漢方界泰斗,92歳高齢的矢数道明先生,不僅向我們饋贈大量珍貴史料,欣然為本書題序,還熱心為我們推薦論文,並於百忙之中親自審読了本書的部分書稿。其高度的熱忱与厳謹的治学精神,令我們感触尤深,中国国家衛生部部長,国家中医薬管理局局長張文康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員,北京中医薬大学教授董建華先生分別為本書賜序,中国駐日本大使館科技参賛瞿羽伸先生対我們倍加関心,国家科委社会発展科技司陳伝宏,鄒健強等有関領導,社団法人日中医学協会,日本東洋学術出版社山本勝曠社長,北京華夏出版社張偉,曾令真,高文鋳等先生都給予我們以熱情的指導,支持和鼓励。所有這些,体現了中日各方対我們,対本書以及対中日兩国伝統医薬交流的重視。本書的編成与刊行,乃是中日医薬界相互交流,国内外協同合作的結晶。借此機会,謹向給予我們及本書的編輯出版以理解,支持和協助的日中兩国有関専家,領導和友人,以及各相関的機関団体表示衷心的謝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承蒙多方声援,我們的編著工作克服時間,精力,人手,経費等諸方面的重重困難,従艱難地起歩而今終於告一段落。我們的協会尚処於草創時期,囲繞着本書編輯所進行的研究与交流活動也僅属初歩試探。尽管大家在竭誠努力,但自知本書編就倉促,編撰未臻完善 謹以此作為引玉之磚,期待中日兩国間伝統医薬学交流得以不断深入地展開。為此,対本書内容,敬請各位読者以呵護之心批評指摘,不吝賜教。

中日兩国伝統医学交流任重而道遠。旅日中国医薬学者在架橋鋪軌方面,今後必将発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為兩国医薬学術的共同発展,我們願匯同兩国同道継続付諸脚踏実地的努力。

 

在日中国科技者聯盟 医学与薬学協会

日本伝統医薬学現状与趨勢 編委会

1998年2月於東京


 

TOP PAGE